課程名稱:生死學
課程類型:線上一流課程
課程負責人:胡宜安
胡宜安,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長期從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要研究方向為倫理學與德育理論,承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1項,主持廣東省級教學質量工程1項,公開發表論文25篇,出版專著《現代生死學導論》1部,獲得廣州市優秀教師、廣州大學最受學生歡迎老師。

課程簡介:
“生死學”課程主要內容涉及生死本質、死亡意識、個體生死、社會生死、生死兩安、生死優化、生死歧路等,旨在引導學習者樹立正確的生命意識,培養敬畏生命的情感態度以及掌握相關知識技能以妥善處理生死問題。通過學習生死定義,思考生死尊嚴,懂得敬畏生命;揭秘死亡體驗與臨終心理,化解死亡焦慮;思考疾病、衰老與災難,學會與死亡相處;解剖貧窮、戰爭、死刑、墮胎,尊重生命權利;了解臨終關懷、喪葬儀式和居喪體驗,求得生死兩安;關注安樂死、腦死亡和器官移植,優化自我生命;審視自殺現象,建構生命防線;促進學生通過對生死問題的了解,積極探討生命的意義,從而珍惜自我生命,關愛他人生命。

圖片:課程在優課在線平臺上線應用
課程特色:
特色之一,課程的原創性。廣州大學“生死學”課程開設于2000年,是國內高校開設時間最早,且最為系統的生死教育課程,并有大陸第一部生死學專著《現代生死學導論》作為教學指導用書。
特色之二,課程的完整性。課程立足于生死問題,為學習者提供完整而系統的理性認知、情感體驗及相關實踐指導,旨在引導學習者既了悟生死又敬畏生死,學會從容而審慎地處理人生中的生死事件。
特色之三,課程的前沿性。課程注重將生前預囑、安寧療護及死亡尊嚴等熱點問題引入課程,引導學生自當下現實的關照中,深入思考“我應該如何對待生死”的問題。
特色之四,課程的社會性。課程開發以來,受到媒體及大眾的普遍關注,并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影響。在平臺學習者中,大部分學習者都是社會學習者,這顯示出課程的廣泛社會意義。
課程自2018年在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優課在線等平臺上線運行以來,已有近90000人修讀,修讀人群既有在校學生,也有社會學習者,還包括美英法日韓多國外籍學生。

圖片:課程社會影響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