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開放課程推薦之二:帶你聽懂中國傳統音樂

課程簡介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校作為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陣地,在相關的學科和課程建設等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如何通過課程來講好中國傳統音樂故事,挖掘傳統音樂聆聽的重要元素,結合地方傳統音樂特色,使學生產生對中國傳統音樂和文化的共鳴與認同,既是傳統音樂文化當代傳播的一個很好的路徑與機遇,同時也是傳統音樂類課程面臨的一次挑戰。
如何讓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突破艱深音樂理論的羈絆,感受中國傳統音樂之美?如何激發大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興趣?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帶你聽懂中國傳統音樂”通過“普適性審美原則+聆聽實踐引導”的途徑,由擅長音樂美學、粵劇、粵樂、潮州音樂、古琴等領域的5位教師主講,8位非遺傳承人與民間藝術家親身示范,打造了一門內容豐富、生趣盎然的公共藝術課程。目前全國已有63所高校近2萬人修讀。
課程從音樂美學的視角引入,在向學生介紹中國傳統音樂的形式之美、內容之美以及中西音樂的美感差異角度的基礎上,又從具體的戲曲藝術、粵樂、潮州音樂、古琴音樂等領域入手,介紹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
課程團隊注意區別慕課與傳統課堂的不同,針對慕課教學的特點精心進行課程內容設計與視頻制作,力求課程內容與教學、傳播方式相契合。為了更加符合當下大學生注意力的特點,使他們更有效地接收信息,特將緒論和八個章節分成48個長度為10-15分鐘的短視頻。教師們還充分運用慕課視頻制作方面的技術特點,在課程內容中進行了音視頻的編輯、在聲音與畫面的結合方面還有一些精美的特效制作。
該課程的一大亮點在于邀請了8位廣東地區的民間藝術家,包括嶺南古琴藝術省級傳承人謝東笑、潮州箏的代表性傳承人黃冠英、廣州紅豆粵劇團團長和演員等親自示范本地傳統音樂的表演手法并進行了生動的、充滿情感的講解,既凸顯了該課程的區域音樂文化特色,也體現出了高校傳承與民間傳承的融合。
“懂樂”,從“聽樂”開始;先是“走近”,方能“走進”。讓我們更多地聆聽中國傳統音樂,感受中國之美!
課程團隊

|
劉瑾,教授,博士,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執行院長,博士生導師,廣州市音協副主席。2000、2006年于上海音樂學院獲碩士、博士學位,導師為沈旋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美學、音樂史學。出版專著《薩蒂研究:風格、技術與價值》《生態美學視域中的廣東音樂》等專著4部,在《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學》《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5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項目“城市文化空間中的粵樂發展研究”、省級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基地“廣東音樂”等。 |

|
張艷,博士,國家公派美國麻州大學波士頓校區訪問學者,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副院長,先后于武漢音樂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獲學士和碩博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音樂傳播、影視音樂。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青年項目)“媒介融合視域下古琴藝術的當代傳播研究”、廣州市社會科學項目“廣州市古琴社團研究”等科研項目。出版專著1部,發表科研論文20余篇。 |

|
潘妍娜,博士,副教授,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音樂系副主任,音樂舞蹈教育研究所所長,廣州市音協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員,中國音樂評論學會會員,國際傳統音樂學會會員。本科畢業于云南藝術學院音樂教育系;碩士畢業于西安音樂學院民族音樂學方向,師從程天健教授;博士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音樂人類學方向,師從洛秦教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等多項課題的研究,發表論文40余篇;入選2014年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第八批廣州大學校級培養對象。 |

|
劉茜,講師,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音樂系副主任,北京大學訪問學者。畢業于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發表多篇教學教研論文,主持及參與多項省級、市級課題,參與編著教材兩部,40余篇;入選2014年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第八批廣州大學校級培養對象。 |

|
屠金梅,講師,博士,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教師。先后畢業于信陽師范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福建師范大學,師從李巖研究員學習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師從藍雪霏教授學習中國傳統音樂。主持40余篇;入選2014年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第八批廣州大學校級培養對象。 |
課程概況
2019年正式在智慧樹平臺上線,已有15個省市60余所高校近2萬學生修讀;
獲得2020廣東省“疫情階段在線教學優秀案例”一等獎;
入選廣東省2020年度一流本科課程;
課程網址1:http://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1000007535#teachTeam
課程網址2:https://www.xuetangx.com/course/gzhu13021001793/151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