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稱:認證驅動 產教協同: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卓越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

榮宏偉,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土木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住建部高等教育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評估認證委員會委員、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工程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水質安全及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土木建筑學會給排水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水系統智能化技術研究會理事。2021年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獲獎項目《認證驅動產教協同: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卓越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成果主持人。2004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2011年擔任市政工程系主任期間,先后組織修訂了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主持本專業實踐體系建立及實驗課程內容改革工作,并主持完成了本專業實踐大綱的編寫工作。2015年擔任學院副院長,同時承擔專業教學改革工作,主持編制了本專業“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方案。作為負責人申報獲得了廣東省卓越給水排水工程師人才培養計劃(2015 年)、廣東省給排水科學與工程重點專業(2018年)、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19 年),作為主要參加人員申報獲得了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013 年)。主持廣東省教育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工程實踐的BIM技術師資培訓”、“產學研相結合培養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應用型人才的探索與實踐”等國家省市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曾獲獲得廣州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廣州市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廣州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廣州市多媒體教育軟件課件三等獎等獎項,主持建設的《水質工程學Ⅰ》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和廣州大學五星優質課程。曾獲廣州市優秀教師、廣州大學教學名師獎等榮譽稱號。
成果介紹
一、成果簡介
我國2016 年正式成為國際工程聯盟《華盛頓協議》成員國以后,實施與國際接軌,以學生為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工程教育認證(簡稱認證)成為工科專業建設的政策基調。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全面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海綿城市建設、黑臭水體治理、智慧城市建設對給排水科學和工程專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才培養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面對認證要求和行業發展新形勢,專業教育理念滯后、跨學科交叉融合不足、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不足、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亟待完善。該成果依托廣東省“卓越給水排水工程師人才培養計劃”,以認證為內在驅動、產教融合,協同推進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較好地滿足了國家戰略、產業需求和社會未來發展對傳統工科“新的要求”。如何面對認證要求和行業發展新形勢,提升專業教育理念、促進跨學科交叉融合、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完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是本成果的基本出發點。
本成果依托廣東省“卓越給水排水工程師人才培養計劃”,以認證為內在驅動、產教融合,協同推進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較好地滿足了國家戰略、產業需求和社會未來發展對傳統工科“新的要求”。立足廣東、面向全國,引領和帶動地方院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卓越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改革。
二、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1、傳統工科專業踐行工程認證標準,革新專業教育理念的路徑問題。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作為典型的傳統工科專業,面臨如何適應“工科的新要求”的挑戰。該成果致力于以“提升內涵、拓展外延”為新發展理念,以能力培養為核心,通過校企協同共研面向產業、對接大灣區和新工科建設需求,以培養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卓越人才為目標,構建了“重個性、強能力、拓素質”型的人才培養模式。
2、傳統工科加強學科交叉融合,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策略問題。該成果通過將課程體系與行業“精準對接”,將信息、生物、材料、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融入知識體系,打造了“四橫四縱” 課程體系(“四橫”指通識課程、基礎課程、實踐課程和專業課程;“四縱”指素質能力課程群、基礎能力課程群、專業能力課程群和工程能力類課程群)(圖1);構建了12345型實踐教學體系和協同育人平臺:“1”是指以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2”是指學校和企業兩個主體;“3”是指認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三個層次;“4”是指集中參觀、分散參觀、集中頂崗、分散頂崗模式等四種教學模式;“5”是指重點學科、一流專業、工程中心、實踐基地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五位一體”協同育人平臺(圖2)。


3、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閉環機制的構建與運行問題。專業既有的傳統質量監控與評價存在重監督、輕控制、改進缺位等問題,未能形成閉合循環、持續改進機制。該成果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理念,建立了多方參與、立體式、層次化的三閉環評價機制(圖3):即教學過程質量監控維度的成果循環、畢業要求達成評價維度的校內循環和畢業生跟蹤反饋及社會評價維度的校外循環。

(1)建平臺,增模塊,促進多學科融合,革新知識體系。
通過厘清社會需求特征與知識體系的耦合關系,重構組合式模塊化課程體系。一方面構建土木類基礎大類平臺課程,打通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實踐課程之間的網狀聯系;一方面設立歷史與文化、創新與創業等通識教育課程和水質科學與技術、水系統工程等專業教育課程群組模塊;一方面增設物聯網、水系統智能化等交叉學科、邊界學科選修課程群,適應新時代給排水專業“提升內涵、拓展外延”新發展理念。
(2)產教協同,強化實踐,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以行業需求為導向,認證標準為依據,落實核心實踐能力培養對企業實習環節的要求和支撐條件。一方面建設了穩定的實習基地13個,聘任企業導師15人,明確學校、企業在實習中的雙主體地位和權責,建立校企雙主體協同實踐育人運行機制;一方面設置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三層次的實踐教學環節。采用“認識實習—集中參觀”“生產實習—分散參觀+集中頂崗”“畢業實習—分散頂崗”四種組織模式,充分利用現有實習條件,做到與理論課程相輔相成,達到專業實習要求。產教協同為人才培養體系提供了動力,將產業實際設施、環境條件融入到培養條件之中,通過個人、團隊項目開發訓練,顯著提高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轉化能力、工程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
(3)問題導向,研學互促,強化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
依托學科、專業建設,校企共建實習基地,組建校企教學團隊,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滿足企業需求。一方面發揮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科研平臺作用,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學生參加科研項目培養創新研究能力。一方面基于企業遇到的難題,開展創新創業競賽,培養學生創新設計能力,解決企業實際問題。實現了學校與企業相互融合、教學與科研相互滲透、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齊頭并進的產教協同育人。
(4)多方參與,閉環督評,優化質量監督與評價機制。
構建以學生為中心,校、企、生等多方參與的“三閉環”型質量評價機制。第一閉環,以課程為單位,對教學過程的所有環節進行監控,持續改進教學活動,保障其始終與畢業要求相符合。第二閉環,對畢業生的畢業要求達成情況進行綜合評價,評價過程中發現的各種問題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以保障其始終與培養目標相符合。第三閉環,通過畢業五年左右學生、社會與用人單位的的走訪與問卷調查,定期評價培養目標,持續改進培養目標,以保障其始終與內、外部需求相符合。
三、成果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
(1)建平臺,增模塊,促進多學科融合,革新知識體系。通過厘清社會需求特征與知識體系的耦合關系,重構組合式模塊化課程體系。一方面構建土木類基礎大類平臺課程,打通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實踐課程之間的網狀聯系;一方面設立歷史與文化、創新與創業等通識教育課程和水質科學與技術、水系統工程等專業教育課程群組模塊;一方面增設物聯網、水系統智能化等交叉學科、邊界學科選修課程群,適應新時代給排水專業“提升內涵、拓展外延”新發展理念。
(2)產教協同,強化實踐,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以行業需求為導向,認證標準為依據,落實核心實踐能力培養對企業實習環節的要求和支撐條件。一方面建設了穩定的實習基地13個,聘任企業導師15人,明確學校、企業在實習中的雙主體地位和權責,建立校企雙主體協同實踐育人運行機制;一方面設置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三層次的實踐教學環節。采用“認識實習—集中參觀”“生產實習—分散參觀+集中頂崗”“畢業實習—分散頂崗”四種組織模式,充分利用現有實習條件,做到與理論課程相輔相成,達到專業實習要求。產教協同為人才培養體系提供了動力,將產業實際設施、環境條件融入到培養條件之中,通過個人、團隊項目開發訓練,顯著提高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轉化能力、工程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
(3)問題導向,研學互促,強化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依托學科、專業建設,校企共建實習基地,組建校企教學團隊,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滿足企業需求。一方面發揮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科研平臺作用,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學生參加科研項目培養創新研究能力。一方面基于企業遇到的難題,開展創新創業競賽,培養學生創新設計能力,解決企業實際問題。實現了學校與企業相互融合、教學與科研相互滲透、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齊頭并進的產教協同育人。
(4)多方參與,閉環督評,優化質量監督與評價機制。構建以學生為中心,校、企、生等多方參與的“三閉環”型質量評價機制。第一閉環,以課程為單位,對教學過程的所有環節進行監控,持續改進教學活動,保障其始終與畢業要求相符合。第二閉環,對畢業生的畢業要求達成情況進行綜合評價,評價過程中發現的各種問題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以保障其始終與培養目標相符合。第三閉環,通過畢業五年左右學生、社會與用人單位的的走訪與問卷調查,定期評價培養目標,持續改進培養目標,以保障其始終與內、外部需求相符合。
四、成果特色與創新點
(1)理念創新:實現了專業認證與產教協同的深度融合。
對接水行業發展及市場需求,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秉承“提升內涵、拓展外延”的專業發展理念,構建融合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現代科學技術的跨界交叉融合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在教育的專業性、素質的綜合性上達到統一,將能力訓練與人格塑造和品德養成相統一,實施“尊重個性、強化能力、拓展素質”的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
(2)實踐創新:實現了校內校外、產學研資源的有機整合與開發利用。
實施以“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為主線的“1234”實踐實習教學體系和“5”位一體協同育人平臺,實現了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系統化、校內和校外培養環節的一體化,解決了傳統實踐教學體系系統性差、與理論教學脫節、不能深入了解實際工程、校內閉門造車式的工程設計訓練現象,強化了工程創新能力培養。建立了校企共制培養方案、共建課程、共助就業、共研項目,共促質量的協同育人機制。
(3)評價創新:構建并實施了“三閉環”的質量監控與評價機制。
基于工程認證標準,遵照“目標-執行-反饋-調控”管理過程要求,建立了以保障人才質量為目標,培養目標的符合度與達成度和畢業要求的符合度與達成度兩主線,培養目的、畢業要求和教學活動環節持續改進的“三閉環”型質量監控與評價機制。建立自頂向下、日常、定點、定期、學生的監督,自我檢查相結合的課程教學過程監督檢查機制。充分聽取用人單位、畢業生、行業企業專家和業內同行的意見,實行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每四年一次全面修訂,每兩年一次微調的動態調整機制。為了滿足社會發展和專業發展要求,確定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周期為2年。定期召開應屆畢業生座談會、往屆畢業生跟蹤調查以及培養目標的社會評價,借助多方反饋保證評價機制的客觀性,將“評價-反饋-改進”反復循環固化為教學工作常態,以
五、標志性成果及推廣應用效果
(1)學生培養質量明顯提高,實踐創新能力顯著提升。2016-2018屆調查就業率從84.85%提高到95.24%,就業相關度從90.32%上升到95.45%,基本工作能力滿足度從80.2%上升到 89.9%。近年獲省級以上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16項,各類國家、省級優秀畢業設計、競賽獎22項;學生通過源于課堂、跨越課堂,把課堂知識與實際結合,連續兩屆獲得全國泵與泵站知識競賽唯一特等獎,中國給水排水、浙江日報、浙江在線等媒體跟蹤報導,獲得業內普遍關注。



(2)培養目標認同度、學生滿意度顯著提升,專業發展實現追卓越創一流目標。對標認證標準,學生對教學和學校的滿意度提升到90%以上,2017年通過高等學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工程認證,2018年卓越給水排水工程師人培養計劃獲廣東省優秀驗收項目,并獲批廣東省重點建設專業,2019年獲首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認證。先后接待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兄弟院校交流訪問,并為其專業工程認證和一流專業建設提供了借鑒經驗。


(3)教學活動持續改進,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不斷完善。針對新時期學生特點,實施多元化教學方式,打造了《給水排水管網系統系列專業核心課程群》廣東省教學團隊,《水質工程學1》獲批國家本科線下一流課程,主編出版《水質工程學》數字教材、《泵與泵站》等教材5 部,已被國內多所高校選用。建設了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門,《水質工程學》數字課程云平臺、完成了3D虛擬仿真教學平臺和廣東省示范性《水處理混凝過程虛擬仿真實驗》,免費為全國高校提供在線教學平臺,在新冠疫情期間中解決了部分高校在線課程資源不足、校內網絡教學平臺受限等問題,獲得了同行及全國本專業學生的廣泛使用,起到了示范和引領作用。在《水質工程學》課程體系的《水處理實驗技術》、《水處理生物學》和《水力學》的實驗設置項目中,將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時提高到占總實驗課時的45%。完善實驗室內涵建設,為學生提供開放型創新實踐平臺,強化學生實際動手的工程能力培養。


(4)教學研討活躍,專業影響力和美譽度不斷提升。舉辦了全國《泵與泵站》課程教學研討會、市政工程專業建設研討會;發表教學改革論文13篇,教學改革經驗多次在全國高校給排水教學指導委員會會議上進行了交流與推廣,并獲得優秀論文獎2項。
(5)教師進企業、企業工程師進課堂等“雙進”工作持續開展,雙師型隊伍建設量增質升。依托實習基地,教師深入企業開展工程能力訓練,合作完成了多項科研項目,5位老師獲得了注冊工程師資格證書。以“總工論壇”、“未來工程師講壇”為平臺,聘任15企業教師開展授課、講座。舉辦魯班軟件全國高等院校BIM-CIM應用暑期師資研修班開班,為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提供強大的師資支持,受到搜狐新聞的專題報道。